“两山”理念研究院 浙江省新型高校智库
内部检索

学习强国 | 破解乡村“人才之渴”:拿什么才能留住你

 

【本期嘉宾】

王景新:浙江湖州师范学院“两山”理念研究院常务副院长、浙江师范大学农村中心原主任,发展中国论坛副主席

杨志明:江苏常州市武进区牛塘镇党委书记

陈光明:江苏连云港市东海县石榴街道党工委书记

薛建国:江苏江阴市长泾镇党委书记

     乡村振兴,人才是关键,只有让人们愿意回、回得去、留得下,乡村振兴方有希望。然而,在当前基层一线尤其是偏远农村地区,人才缺失问题凸显,正影响和制约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步伐。本期扬子晚报《新年新话振兴策》,我们邀请三位来自基层的领导干部,和学者一起共同探讨如何才能破解乡村振兴“人才之渴”。

留不住人,困扰乡村引才的大问题

     在2023年全国两会上,不少代表谈到了乡村人才缺失的问题。我们也去过一些乡镇调研,听到不少这样的声音。请问几位来自基层的领导,这样的情况普遍吗?主要原因是什么?

陈光明:乡村难以留住人才,这种情况确实普遍存在,甚至不要说让乡村吸引和留住更多人才了,在一些地方,让乡村留住人在某种程度上都成了奢望和苛求。客观上来说,城市的经济更加发达,有着更加完善的医疗、教育等基础设施,也有着更好的就业机会、更多的选择。同时乡村经济发展动力不足,缺乏待遇留人的物质条件,一些政策对人才概念的理解偏狭隘,存在重学历职称、轻业绩贡献,重资历身份、轻能力实干的现象,缺乏长远眼光,影响人才的创业热情,从而对人才的吸引力不强,留住人才的动力不足。

薛建国:“留不住”确实是当前困扰乡镇引才的一个大问题,一方面受限于乡镇的能级,我们的教育、医疗、养老、娱乐等方面的软硬件设施无法满足人才对高品质生活的需求;另一方面,因为群体规模比较小,人才无法在乡镇找到属于自己的“圈子”,无论是技术交流,还是情感沟通,都很难有归属感。

杨志明:俗话说“人往高处走”,面对部分农村基础设施落后、资源相对贫瘠、发展上限不高的客观情况,人才可能因为一时的扶持政策引进来了,但外来人才归属感不强,如果没有好的本土项目持续支撑,他们还是会倾向于去已经建设成型的大城市,普遍发展会更简单、更轻松。另外,在乡村工资待遇相对偏低,并且过去几年基层工作任务重、事情杂、压力大,部分乡村干部负面情绪明显,一旦有其他更好的就业途径,他可能就会选择离开乡村。

在乡村,这几类人才最紧缺

Q2:目前在乡村,最稀缺、最迫切需要的是哪几种人才?

薛建国:随着产业转型、基层治理等面临的形势日趋复杂,“老经验”“老办法”已经无法适应乡村全面振兴的要求。从实际工作来看,目前急需的人才主要有产业人才、治理人才、公共服务人才。具体来说,就是需要有一支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家庭农场主”队伍,来带领农民探索电商、合作社等发展新模式;需要有一支政治素养强、担当作为强、发展本领强的“领头雁”队伍,来深化“三治融合”,推动共建共享;需要有一支教育、医疗、文旅等方面的“服务队”,来提升乡村公共服务水平,实现“精准扶助”。

杨志明: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乡村产业振兴需要一批爱农业、善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业产业人才,乡村文化振兴需要一批了解历史、记住乡愁的文化传承人才,乡村生态振兴需要一批有绿色理念、有生态知识、有长远规划的建设人才,乡村组织振兴需要一批政治过硬、本领过硬、作风过硬的治理人才。全方位做好引才育才工作,充分激发乡村人才活力,是唱好“乡村振兴”的重头戏。

陈光明:从实际工作来看,我认为有四类人才是非常关键的:一是具备市场化思维的农村基层干部,“村子强不强,就看‘领头羊’”,农村要发展,村级领导班子是关键;二是本土的企业家和致富带头人,他们有实力,也有情怀,愿意为家乡发展贡献力量;三是返乡创业的年轻人,他们有激情,有干劲,能为乡村带去更多活力与想法;四是懂技术、懂市场、会管理的外来人才,他们有文化、有创意,懂得如何推介乡村优势资源和特色产品,在乡村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开辟产品市场等方面更具特长优势。

外来人才和本土人才,两个都要“抓”

Q3:破解振兴乡村“人才之渴”,一方面需要引才纳智,另一方面也需要培养本土人才,这方面你们有哪些成功的举措和经验?

杨志明:栽下梧桐树,引来金凤凰。我们牛塘镇始终带着诚意和创意广泛引才纳智,为外来人才打造发展平台。近年来,牛塘镇将人才引进纳入产业发展基金扶持表彰范畴,引导企业进一步提升人才招引的优先级,2022年江苏理工学院国家技术转移中心成功落户牛塘,进一步拓宽了人才交流通道,同时全面加强与江苏理工学院资源共享,推动才产学研合作,精准对接学校优势资源与乡村发展需求,为全域发展提供强劲人才支撑。

     本土人才是人才振兴的主力军,乡贤更是乡村治理的重要参与主体,过去牛塘镇建立了“乡贤人才库”,在丫河村试点打造了武进区首个村级村史乡贤馆,厚植乡贤文化基因,同时组建乡贤智囊团,邀请乡贤参与公共事务决策、协商民主议事等工作,让乡贤成为乡村发展的参谋员、为民办事的服务员,形成乡村治理新格局。

薛建国:在引才纳智上,我们的企业会通过实施技术研发“项目合伙制”等途径,激发人才的“主人翁”意识,以此解决乡镇“留人难”的问题;政府也会经常性地举办高端人才沙龙等活动,来加强与人才的交流,及时帮助解决困难。在本土人才培养上,2022年我们引进一位在外创业的长泾人,在长泾老街上开办了一家咖啡店,古朴厚重的老街和清新雅致的小店产生了非常强大的“化学反应”,迅速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网红打卡地”,不仅给老街带来了很大的客流量,也在长泾掀起了一阵创业热潮,目前已经有三家有较大影响力的网红咖啡店落户长泾,经营者都是长泾本土人。

陈光明:本土人才是乡村振兴人才建设中重要的组成部分,石榴街道在实施“村村兴”强村富民战略布局中,积极探索乡贤回归助力富民兴村模式,打好本土人才优势这张牌,为乡村振兴赋能添翼。

     一是党员乡贤助力工业项目招引。我们召开了乡贤大会,建立246名乡贤人才库,组建乡贤参事会,充分发挥乡贤智库作用。其中,20余名在广东省中山市的石榴籍乡贤反哺家乡,全力打造占地130亩的中山电子产业园项目,目前正在有序建设中。

     二是党员乡贤助力集体经济增收。街道在乡贤助力下打造464、236、245乡村振兴大循环产业带,以埝河、柳汪商业综合体为抓手的新经济商贸带、以讲习新村为抓手的现代农业观光采摘带现已初具规模。由乡贤司其健创办的云谷创客电商孵化基地,免费举办多期电商主播培训班,培育900多名主播带货能手。

     三是党员乡贤助力文明风貌塑造。探索“村两委+乡贤参事会”的乡村治理新途径,街道17个村组建民主议事会。打造乡贤会客厅,设立“乡贤大讲堂”,先后举办道德讲堂10余场次,受众近万人。同时每年12月6日,定为石榴街道“乡贤活动日”。

     四是党员乡贤助力城市建设发展。随着四桥六路跨河北上,东海将进入滨河时代,街道将以硬举措吸引在外石榴籍有志之士回乡兴业,打造城市商业综合体,教育辐射带动周边配套发展,形成新的经济增长极。

激活人才动力,需要多重激励

Q2:从政府层面出发,破解乡村振兴人才短板,可以从哪几个方面发力?

薛建国:站在政府的角度,我认为关键在于进一步健全完善人才工作的相关机制,比如人才培养机制、引进机制、激励机制、流动机制等等。重中之重有三个方面,一是要不断拓宽引进渠道,要全面打破地域、身份、职业等界限,“英雄不问出处”,“敞开大门”欢迎各方人才;二是要有相应的激励关爱,经济待遇、提拔任用等各种评先评优要尽量向基层倾斜,让人才有干劲、有盼头;三是要着力助推人才的自我提升,通过轮岗、挂职、蹲点等形式来提升能力,通过自我认同激发助力乡村振兴的共鸣。

杨志明:一是要加强乡村人才关爱激励,要充分发挥本土产业资源优势,搭建就业创业平台,同时适当提高乡村人才待遇,为参与基层工作的乡贤、农技员以及其他引进人才提供相应津补贴等;二是要完善乡村人才培养机制,加强“定制村干”“戎装兴村”“第一书记”等项目的落实,加强本土人才、特色产业人才的培训,逐步形成选、育、用三项长效机制;三是要打造乡村人才亮点品牌,比如牛塘镇针对辖区内众多擅长牙刻和木雕的工艺美术大师,成立了镇级工艺美术协会,将乡土人才团结起来打造镇级品牌的同时也给协会成员带来了更多的发展机遇。

陈光明:一是大力优化乡村环境。把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好,增强乡村一线对人才的吸引力。二是提高人才经济待遇。具体可通过实施人才安居工程,建设人才公寓,落实引进人才安置补贴、配偶就业、子女入学、健康体检等制度,化解人才的后顾之忧。三是搭建人才发展平台。要让人才在乡村这片热土上,能够有展示自己的舞台,充分实现自我的价值,有成长和晋升的空间。要建立完善更加灵活的人才管理制度,推动各类人才合理流动、能上能下,在角色转换中用好人才。

浙江“安吉实践”带来的启示

     浙江的乡村振兴实践为全国提供了很多值得借鉴的创新模式。能否请王教授谈一谈,浙江在这方面有哪些成功的经验?

王景新:在这里我想谈谈“安吉实践”带来的一点启示——如何引导“两股力量”,促进农业劳动力和农村人才在县区域内聚集和县区际间互补性流动。

     浙江湖州市安吉县山区村域农户主要劳动力基本上都外出务工经商,老年农民留守村庄,从事毛竹林营林和初加工。这与其他地区的情况是类似的, “城乡两头家”的比例还远远超过中西部山区。但与中西部地区劳务输出的最大区别在于:安吉县竹木资源富集的山区村的农民外出务工经商不出县,绝大部分聚集于县城和建制镇乡就业、创业,人力资源和人才未流失,他们在本县本镇的城乡生产中两头兼顾。这样一来,反而促成了安吉县城乡融合发展、融合治理、共同富裕的新格局。

     应该看到,“城乡两头家”已成当今中国社会结构重要特征。目前,推动“城乡两头家”有两股力量。一是工农业、城乡之间发展不均衡诱致的农业劳动力、农村人才向二、三产业和城镇转移的趋势短期内不会较大转变,农村年轻一代居城务工经商、老弱妇孺居乡务农,城乡两头奔忙已经成为许多农户的“家庭生计策略”;第二股力量是“记住乡愁”强化的乡土情结,激起企业家和市民重返乡村生活的“时尚”浪潮。这为我们有效引导两股力量聚集乡村人气、吸引和留住乡村人才奠定了基础。安吉实践给我们的最大启示在于:有组织、有计划地引导“两股力量”化解乡村人力资源之缺和人才之渴,是可以有所作为的。

(策划 张洪 扬子晚报记者 崔洪曙 张斌 丁波)

转载自:学习强国

“两山”院办公室

            2023年4月6日